欢迎访问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您免费提供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儿童阅读课程识字写字教学等相关信息发布和最新资讯,敬请关注!
全国服务热线:400-063-7288

孙双金:如何指导孩子阅读?首先搞清楚这三个问题!

日期:2017-09-27   阅读:1653
孙双金:如何指导孩子阅读?首先搞清楚这三个问题!

课外阅读,我的理解是指课本之外的阅读,它包括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也包括学生个体自主的独立阅读。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无须我说,大家都知道。今天我想谈的是在课外阅读中存在困惑的三个问题。


经典还是通俗


谈到课外阅读,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让孩子阅读经典读物,还是阅读通俗读物。在这个问题上,有两派观点:一派是“经典派”,即应让学生从经典起步。所谓经典,有三层含义:其一,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其二,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的著作;其三,经过时间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因为是经典,所以作品的思想性、文化性,语言的典范性、模仿性,作品的审美性、熏染性都达到很高的境界,值得学生学习、借鉴和模仿。而另一派“通俗派”则认为,小孩子阅读起步应从兴趣入手,让孩子有兴趣、喜欢是最重要的事,不能一起步就让学生心中生畏,心生排斥。这两派仿佛都有道理,一线教师如何取舍呢?我们不妨走进历史,走近文化名人,听听他们的故事,可能会得到启示。

我们来看看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白话文的旗手胡适先生的故事吧。

胡适先生是大家公认的大师,他在《九年的家乡教育》一文中详细叙述了他在家乡接受的小学教育:

我才三岁零几个月,就在我四叔父介如先生的学堂里读书了。……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学为人诗》,这部书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念的第二部书也是我父亲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名叫《原学》,是一部略述哲理的书。……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律诗六钞》。……我念的第四部书以下,除了《诗经》,就都是散文了。我依诵读的次序,把这些书名写在下面:4.《孝经》。5.朱子的《小学》。江永集注本。6.《论语》。以下四书皆用朱子注本。7.《孟子》。8.《大学》与《中庸》。(《四书》皆连注文读)9.《诗经》,朱子《集传》本。(注文读一部分)10.《书经》,蔡沈注本。(以下三书不读注文)11.《易经》,朱子《本义》本。12.《礼记》,陈澔注本。

我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听别人讲书):“父亲母亲为我讲方字,两位先生为我讲书。念古文而不讲解,等于念了‘揭谛揭谛,波罗揭谛’,全无用处。

胡适9岁之后,开始涉猎大量古典小说。他读的第一本小说是《三国演义》,接着读《水浒传》、《正德皇帝下江南》、《七剑十三侠》、《双珠凤》、《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外国小说《经国美谈》等30多部小说。他说:“我到离开家乡时(14岁),还不能了解《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好处。但这一大类都是白话小说,我在不知不觉中得了不少白话散文的训练,在十几年后于我很有用处。”

胡适十二三岁时,已能对本家姐妹们讲聊斋故事了。他在文中写道:“我们平常请王叔讲故事时,忙着替他点火,装旱烟,替他捶背。现在轮到我受人巴结了。我不用人装烟捶背,他们听我说完故事,总是泡炒米,或做蛋炒饭来请我吃。她们绣花做鞋,我讲《风仙》《莲香》《张鸿渐》《江城》。这样的讲书,逼我把古文的故事翻译成绩溪土话,使我更了解古文的文理。所以我14岁来上海开始作古文时,就能做很像样的文字了。”


胡适在家乡9年的小学教育给我们今天的启示是什么呢?


其一:起始阶段读什么太重要了,这是人生白纸上画的底色,这是种子文化,种子知识。播什么种子就开什么花,结什么果。胡适小学阶段播下的中华经典文化,《诗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些都是经典儒家文化,诗性文化。而我们今天的孩子读的是什么呢?有多少经典的东西呢?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下的是非经典文化,怎么能期望学生身上生长出经典文化呢?

其二:读经典小说、讲经典小说有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特别有利于丰富孩童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有限,想象无限啊!讲故事恐怕也是胡适先生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锻炼了表达,增长了自信,获得了读书的快乐。


那我们再回到文章前面的问题,读经典还是读通俗?我的回答是:


首先,学生课外阅读应加大阅读经典的比重。我们现在经典阅读的量确实少了一些,但经典阅读怎么解决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怎么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的经验是,阅读经典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教师的指导,包括挑选阅读书目,内容应由浅入深,语言应由三言、四言,走向长短句。我校《12岁以前的语文》读本,低年级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中年级精选了《道德经》《论语》《笠翁对韵》,高年级精选了《大学》《中庸》《孟子》节选。教师采用讲解法、故事法、情境法、表演法、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手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兴致盎然地诵读、吟唱、背诵、表演,在经典的涵泳中打好学生人生底色。

其次,对于通俗我们也采取包容的态度。今天优秀的通俗,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我们组织教师对当下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比较、筛选。曹文轩先生认为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打底子的;一种是打实底子之后再看的。他认为:目前,中国的情况是本来用来打精神底子的书我们没有看,而用那些本来是打完精神底子之后再来看的书打底子。他举了一本书叫《我的爷爷变成了幽灵》,他认为这就是打精神底子的书。我校《12岁以前的语文》读本中精选了大量这样打精神底子的优秀流行绘本,比如《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心树》等。这类书的阅读以学生独立自主阅读为主,教师画龙点睛式讲解为辅。当然,对于沉迷于低俗、好玩、搞笑的通俗读物之中的学生,我们教师要加强引导,在不打击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逐步把他们引导到阅读有品位、有思想、有审美境界的好书当中去。



凝视还是扫视


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后,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如何读书的问题。怎么阅读书,曹文轩先生有一段讲话颇为耐人寻味:

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

我下去到处给同学们讲一个道理。我说你的作文写不好的原因不在于你还小,不在于你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间还短。我总给他讲一个道理,我说实际上你是这个世界上非常非常有财富的人。你写作的最大的财富就是你自己。如果你的作文写不好,那是因为有另外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没有仔细地打量,仔细地揣摩这个世界。我说我们的世界非常奇妙,它的丰富之处,它的美妙之处,是要通过你的凝视然后才向你展示的。一双眼睛一辈子就是两个基本的动作。我还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学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的那个方法,我就把那个动作做了一遍。我就用目光把全场扫了一遍,我问,这个动作叫什么?孩子们说:扫视!我说:对!

然后我用眼睛盯着第一排的孩子看,小孩马上心领神会,说:凝视!我说:对!你们作文为什么写不好,你只完成了第一个动作,你没有完成或者干脆就没有想到去完成这第二个动作!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曹文轩说:“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我这里借用“凝视”和“扫视”来谈谈课外阅读方法的问题。

“扫视”代表着快速阅读,代表着大量阅读,表示阅读要追求数量。表达快速阅读的词有“浏览”“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囫囵吞枣”等等,显然贬义色彩多了些。小学生要阅读多少课外书比较合适?当下还没有科学权威的意见。《语文课程标准》上提的是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大概为150万字左右,这是面向全国的标准,有些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远远不止这些。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学愈博思愈深”都提倡大量阅读,这是毋庸置疑的。

“凝视”代表精读,代表有思考、有深度的阅读。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在追求阅读数量的同时,千万不能忘记阅读的质量。我个人的体会,读好一本好书,读透一本好书,读通一本好书,胜过泛泛地读几十本书。

怎么就叫“凝视”式读书了呢?教师常用的让学生做阅读卡片就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写出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阅读感悟。另外,批注式阅读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边读边批注,把自己的阅读思考、阅读疑惑、阅读感动随时记录在书的空白处。这样边读边思、边读边写,真正达到眼到、手到、心到的阅读境界。

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你常常听人们说‘我正在重读……’的那些书,而绝不是‘我正在读……’的那些书。”“经典是每次重读都会带来初读时满满的发现的快意的书。”从卡尔维诺的名言中,我们可以领悟到“反复读”也是“凝视”式阅读的重要方法,正所谓“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要引导小学生反复读一本书是需要技巧的,可以第一遍重点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第二遍重点关注故事结构和人物描写,第三遍重点关注环境描写和语言特色。这样一遍一个重点,让学生每次都有新的兴奋点、关注点,再加上全班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形式的辅助,相信学生的兴趣会一直保持在高位状态。



有用还是无用


有一次,我在校门口遇到一位家长,家长直言不讳地问我:“孙校长,您让孩子读《论语》能帮他们考上重点中学吗?”这位家长的问题代表了当下浮躁功利社会的心声:做什么事都问一声,对我有用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吗?家长的这一问题,其实引出两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孩子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的评价问题许多教师已做过比较多的研究,我这里简单谈一谈。我认为学生的阅读情感、阅读兴趣应放在评价的首位。学生是不是喜欢读书,是不是对书籍有感情,是不是对文学有亲近的态度,这是十分重要的标准。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如果我们的学生对课外书有如此情感,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除了阅读兴趣之外,阅读习惯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每天阅读,有空就阅读,甚至是手不释卷。边读边思考是好习惯,边读边批注是好习惯,读完书后喜欢与人分享故事内容也是好习惯。在有限的阅读中,我知道胡适先生读书后喜欢与兄弟姐妹讲故事分享,莫言先生听完书后回家喜欢把故事和母亲分享,当代儿童作家祁智先生也喜欢把读的书与老师和同学分享,他们都成为了优秀的阅读者和优秀的讲故事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无用?

老子曰:“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哲学有什么用?傅佩荣先生说:“不读哲学,你照样吃面包,过日子。但读了哲学,就像在你的面包上放了奶酪和蜂蜜一样,吃得更有味道,日子更有滋味。”如果我们都用功利的眼光看待课外阅读,那课外阅读必然会走进死胡同!因为考重点中学试卷上不会考《论语》,不会考《道德经》,不会考《红楼梦》。

那课外阅读的用处在哪里呢?我们来听听文化大家们是如何说的吧:

王蒙说:“为什么爱读书?读书使我感觉良好,使我进入一个美好文明的世界。我明明感觉到了,读书在增长我的知识、见闻、能力。”

冯骥才说:“心房就是我的书房,在那里我是无限空间的主宰者。”

冯其庸说:“读书是自我造就、自我成才的唯一道路。”

曹文轩说:“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所谓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了几本书。”

读书最大的用处是什么?我认为是涵养浩然正气、塑造高尚灵魂、养成高贵气质、习得语言能力、改变一代新人。


来源:本站 | 日期:2017-09-27


上一篇:崔峦:读书能改变命运!

下一篇:李怀源 -- 从整合内容到发展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