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您免费提供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儿童阅读课程识字写字教学等相关信息发布和最新资讯,敬请关注!
全国服务热线:400-063-7288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日期:2016-12-19   阅读:1906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关于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几个问题

——崔峦老师在上饶“语用教学”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

(根据现场讲话录音整理)


编者按:2014年6月,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所在江西举办全国“语用教学”专题研讨会,崔峦先生亲自到会并作主题报告,这个报告对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语用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征得崔峦先生同意,把讲话原文供识字教学联盟成员学习。此系原创,若需要转发,请联系中国识字教学研究联盟0755-28773933,个人手机微信号13632668001。


    今天是“语用教学”专题研讨会,先跟大家谈谈为什么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首先,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是新课标的要求。大家知道,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有明确的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这么明晰地讲清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其中,关键词有三个: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因为《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所以语文课程要体现,要落实,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第二,强调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因为当前在语言文字运用上有弱化的问题。在某一个时期,强调某一个方面,就说明这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当前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问题,是国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下降。这表现在中小学生书写不规范、错别字多、词汇量下降、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学生写的论文,观点独到、逻辑严密、表达准确的为数不多,大多是材料的罗列、人云亦云的表述;甚至一些研究生博士生的论文里面,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等低级错误也很多。在我们国家正式出版物里面,书、报、刊物以及电视屏幕上不时出现错别字。口头表达语言乏味,缺乏亲和力、感染力。国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下降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最高领导层的重视。

    第三,现在中考、高考正在改革,正朝着加强母语、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这个方向来改。今年的高考刚刚结束,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得到一些启示。比如,今年北京高考的作文,一大一小,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一篇大作文和一个微写作。大作文是材料作文,材料是北京有许多老规矩,比如出门、回家,见了长辈要打招呼;人要注意仪表,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姿;到别人家做客,不要随便动主人的东西;要做到忠厚传家、勤俭持家等等。这些老规矩最近被重新提起并引起关注,你对此有些什么思考,自拟题目、自选角度写一篇700字以上的作文。这个作文内容,是重提传统,体现了传统照进现实,也跟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探讨家教这个内容是呼应的,跟习主席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相关联的,关注传统,联系现实,恐怕是今后高考作文题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微写作给了三个内容让考生三选一。第一个内容是和你的学弟学妹们分享你语文学习的感受和经验,这属于分享感受类的练笔;第二个,谈谈对高考家长送考这件事的看法,这是阐述观点类的练笔;第三个,以抒情的方式或者是诗歌的形式来纪念自己的18岁成人,这是抒发情感类的练笔。这些角度恐怕今后在微写作中会常用。所以关注现实亮观点,贴近生活谈感受,进行情境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感等等,恐怕都是今后微写作的常态。所以无论从《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看,还是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下降的现实来看,还是从中高考改革的趋势来看,都有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必要。

    其次再,澄清一些认识。加强语言文字运用,我们现在应该说从思想上是重视了,但是也还有一些糊涂的观念需要澄清。

    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说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不重要了,不是一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就可以忽视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是个糊涂的认识。以往的阅读教学,单纯地繁琐地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面面俱到的浅层的问题是不对的,但是理解是运用的前提,该抓的字词句段篇,该培养的阅读能力,该习得的阅读方法都不应该忽略。我们只是说阅读教学不能只管读,不问写,不能只得意,不得言,要有从读学写,体现语言文字运用的环节。刚刚听唐宝成老师的点评,黄晓丽老师的课《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没有听,但是我看了她简单的教案,我感觉她在处理理解和表达,既得意又得言方面还是做得好的。比如,抓住聚焦幻象,让学生体会描写几次幻象当中丰富的想象以及所带来的表达效果,这就是理解层面的教学;比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小女孩的不幸,这是从得意得言的结合上提问题;比如,就结局来说,你认为是意料之中还是意料之外,小女孩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你怎么看?这样的问题很有启发性,其答案可以是多元的,这样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个性化的理解。今后中高考的阅读题,像这样开放、多元的能够发掘孩子的独特感受、个性化理解和创新思维的题目,会越来越多。

    要澄清的第二个问题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不仅要抓书面的表达,小练笔、习作等等,还要重视口语交际。叶圣陶先生早在解放初期讲“什么是语文”的时候说过一句话,语文教学应该听说读写宜并重。口语交际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不仅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长大之后对他们来讲还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发达国家从小就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沟通、讲述、讨论、演讲的能力。这一点,我们比发达国家弱。

    第三个要澄清的问题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不只是语文教学的事,应该多种渠道、全方位去落实。我们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以前就是语文教学,就是教好语文课,就是用教科书教好语文,今天这样的认识陈旧了。我以为当今的小学语文课程应该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教科书的学习;第二个部分是整本书的阅读;第三个部分是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的语文生活,包括语文综合性学习,但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学生语文生活的全部。所以我们站在课程认识的高度来看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目前我们还有许多缺失,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

    那么,怎么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

    首先,要在语文教学中加强。

    其一,识字教学中要加强词语的理解、辨析、积累、运用,使小学生能够掌握尽可能多的积极词汇,低年级要掌握2000词,中年级要掌握4500词,高年级要掌握7000词,而且这些词不是只会抄只会默的,是能够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灵活运用的词语,各个年段有了相应的词汇量,才能够保证口头和书面表达有一定的质量。

其二,在阅读教学中要适时适当的增加小练笔,要做到适时适当、灵活多样。比如,文中词句换一换,好的句式练一练,抓住留白补一补,观察插图写一写,段篇内容归一归,文章结构理一理,顺着情节扩一扩,展开想象续一续,变换文体改一改,迁移写法仿一仿,加工信息编一编,学习所得记一记。以上12个法子只是给老师们提个醒,希望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进一步探讨适时适度的进行小练笔的方法。

其三,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注意是提高,不是培养。因为小学生在入学之前在说话上基本没问题了,能听会说。孩子进到学校里来,在口语交际课上,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包括有礼貌、说话要得体、要注意看对象等等。从低年级到中年级到高年级,我想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训练的顺序:低年级是敢说爱说,中年级是善说,高年级要主动交际,还要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样不断地提高交际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低年级,让学生敢于开口,人人敢说、爱说,是非常重要的。前几天,我参加了第一届北京市的习作教学观摩研讨活动,这次研讨活动中,有20位老师上了表达类的课,比如口语交际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赏评课、童话创编课等等。其中一节二年级的口语交际课,引起我的注意。那是一所打工子弟占大多数的小学,他们学校开展了几年的习作教育,包括口语表达,师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了这节口语交际课,老师们众口一词地认为这个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非常强。这节课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喜欢”。一个孩子讲了:“我喜欢妈妈,因为我爸爸和弟弟回老家了,就剩下我和妈妈,妈妈晚上回来才能陪我(显然是打工子弟),每到周六周日下班还陪我玩,给我买好吃的,所以我喜欢妈妈。”接下来同学评议,谁都可以评议别人的发言。一个孩子说:“你选择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讲的都是动物或者植物,你喜欢的是自己的妈妈”。你看小孩说的话,他的意思是,你选择的角度和别人不一样。另一个孩子说:“虽然我在你说的话里面,没有听到一个‘爱’字,但我感觉到你非常爱你的妈妈”。二年级小孩能听出话里面孩子的情感。另外一个孩子说:“我喜欢紫丁香,因为妈妈买了很多种花,我最喜欢紫丁香,他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都能够发出特别的香味,我每次难过的时候,只要看到紫丁香我就会开心起来,每次闻到它的香味,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了,我感觉到没有烦恼了。”这个小学生的发言,充分说出他喜欢紫丁香的理由。接着一个同学又评了,说:“看来紫丁香给你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喜欢紫丁香的学生又说了:“是的,王雪,你回家可以种一株紫丁香,或者买一盆紫丁香,这样就能给你和你的爸爸妈妈带来许多的快乐。”那个同学就接受他的建议了,他说:“我回家一定种一盆紫丁香。”前面发言的孩子接着又说了:“其实我不是逼着你种紫丁香,你如果想种就种,你不想种可以不种。”完全是小孩子的话。多真实、多自然啊!所以我们的口语交际,特别是低年级,一定要培养孩子敢说爱说,敢评爱评,在这中间我们要鼓励他们用童言童语,表达童真童趣。

    其四,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大体上是按照低年级写句子、写话,中年级写片段,高年级写成篇的作文,这样的顺序来训练。低年级写句子、写话,要关注、提倡儿童化的表达,也就像我刚才举的例子那样,把说出来的内容变成文字,这就是儿童化的表达,千万不要引导孩子去说假话、空话、套话、成人话,表达成人的兴趣、爱好、情感。儿童化的表达,要表达童真童趣。中年级写片段,提倡自由化的表达。到了高年级,写整篇的文章,提倡个性化的表达、生活化的表达。

当前在习作方面,我以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要我说,要我写”,而不是“我要说,我要写”,要由“要我说,要我写”转变为“我要说,我要写”,变被动的表达为主动的表达。2.我们往往喜欢给一个唯一的话题,让孩子进行交际,给一个唯一的题目让他们作文。这样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实际上成了完成老师任务的表达,我们要有更多的灵活性。3.学生写的作文,往往角度不够新,缺少真情实感,我们要引导学生多发现、多思考,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求真。4.在口头、书面表达中,接地气、联系现实、对接生活的习作和口语交际还不多。要增强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服务于学习和生活的意识,培养实用的、管用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做了改进,比如,我最近看到的,成都市小升初的作文题,出现了对接生活、关注现实的题目和角度。比如,马航失联,大家都盼望出现奇迹,请你以“盼望”为题目写一篇作文;再比如,对钓鱼岛事件,你怎么看,请你写一写;你怎么看待韩国岁月号那个轮船船长最先离开的行为。像这些角度,这些题目,体现了今后口语交际和习作关注和改进的一个方向。

   其次,要在阅读整本书中加强。当今的语文课程,应该包括教科书的学习、整本书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生活这三个方面。整本书的阅读是语文课程、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课改12年来最大的进步,我认为是儿童阅读的推进。我们要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聊书、开班级读书会、开读书故事会、进行朗诵表演等等这些活动当中,来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设计读书卡、编写读书报、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高年级写心得式的读书笔记,这都是很好的练笔形式。此外,在语文生活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比如,有些学校开设一些短课,像经典诵读、每日故事、时事播报与点评,每天准时在那个时间段里拿出三五分钟,多的十分钟来开设短课,这些形式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其三,通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加强。我曾经到山东的一所学校,看了这所学校开设的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在同一个时间里,全校各个班级都在上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课。比如,讲故事、创编绘本、创编儿童诗、讨论评论辩论、编演课本剧、编演校园剧、语文知识竞赛以及普及国学知识的各种活动,这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重要方面。还有就是校园的语文生活。比如,班级文化墙,每个班的走道墙上都有一块空白的地方,就可以交给这个班的同学来设计班级文化墙,定时更换内容,让学生自己创意、自己策划、自己呈现。再有新书推荐,一些学校的新书推荐栏是学校做的,我希望把这个权利还给学生。全校的每个学生最近看了哪一本新书,有心得有体会有感受的,都可以推荐,搞一个展板,上面有他的照片,然后让这个孩子讲,我最近读了哪一本书、推荐的理由是什么,下面写上几年级几班谁谁谁。还有校园景点的命名,这个权利也应该给学生,我到北京朝阳区一所学校看到,学校各处景点,假山流水各种植物,亭子小桥的命名都是向全校学生征集的,择优录用,用了以后就写上他命的名字是什么,哪个班哪个同学命名的。还有征集校歌、校训,策划校园文化,这些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

第四个角度就是日常的语文生活。比如,为了沟通所需的表达,书信、短信、邮件、微博、微信;为了宣传所需的表达,表扬、启事、通知。我们学生应该养成随时随地拿起笔来的习惯。邻居家里有只狗走失了,你帮人写个寻物启事。社区里面有什么问题了,提个建议。应该养成习惯。为了宣传所进行的表达,慰问,比如,到了母亲节、教师节,我们写祝福短信,做祝福卡。学生离开母校了,写写临别赠言等等。为了记录所需要的表达,比如,整理习作集,编写成长手册等等。为了表达意见诉求进行的表达,比如,给母校提建议,给社区提建议,给生活的城市提建议,写倡议书等等。我们要培养学生随时动笔的意识,用自己的口,用自己的手,来随时进行表达,养成表达的习惯。

    最后,向老师们提个醒,注意当前语文教学的几个动向。第一个动向,就是在识字教学中,不要过于强调汉字知识,不要过于强调字理依据,因为这是小学的识字教学,不是大学的汉字学课程。根据古今的识字经验,比较容易办到的,还是利用韵语识字。当然也还有其他好办法,包括山东的、深圳的,还有江西的,其他地方的老师创造的办法,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加以消化,然后结合当地实际来提升识字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但是不要过多地讲汉字知识,不要太多地讲字理的依据。第二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传统文化。现在我们都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的教育,这个方向是对的,因为教育部也已经颁布了文件,要加强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首当其冲的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所体现。但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对国学的理解不能太窄,不能只是三百千、弟子规、蒙学读物,更不是穿着长袍模仿古人的样子,学一些皮毛。按照教育部的文件,在低年级侧重培育对传统文化的亲切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中高年级重点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力、认同力,要对传统文化有一点感受,要取得认同,了解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多彩。所以,传统文化的教育、国学的教育不是形式上的复古,蒙学读物也不是学习的全部,我们要很好地研究传统文化到底有哪些,在小学采取什么样的适合的形式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第三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据我所知,北京,还有全国其他地方的个别学校在研究整合课程的时候,搞大一统的课程。比如,在小学低年级编一本书,用一本书来取代所有的课程,一个班级请两位老师,一个是主要的进行教学的老师,一个是辅助教学的老师,用这一本书,由这两位老师教所有的课程,我觉得值得考虑。整合课程,适当的整合是可以研究、可以探索的,但是把所有的课程并为一门课,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他的直接后果是削弱了语文。为什么在清末,1902年我们单独设语文课呢,就是为了加强语文的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今天把所有课程合成一门课,这对语文不是加强是削弱啊。孔子在2600年前还开六门课,今天怎么变成一门课,值得考虑。我希望在座的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一方面研究加强语言文字运用的问题,一方面思考当前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动向,哪些是科学的合理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千万不要盲从,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教研资讯下载方法:1、实校实名申请加入教研QQ群:语文整体改革:74689441 ,在群共享里下载视频配套解说文档或者课件。2、微信添加公众号“东南教科所”(dongnanjiaoke),免费获取教研资讯。

本文系东南教科院教研中心专家原创,转发请注明出处官网:http://www.dnjky.cn/ ,公众号:dongnanjiaoke。


来源:本站 | 日期:2016-12-19


上一篇:再论语言积累是学习语文的基础

下一篇:语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吴忠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