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您免费提供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儿童阅读课程识字写字教学等相关信息发布和最新资讯,敬请关注!
全国服务热线:400-063-7288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中心 > 精彩文章

课例研究--计算课——小数加减法

日期:2017-08-23   阅读:3617
课例研究--计算课——小数加减法

长沙市芙蓉区教科研中心   殷蓉

本文为长沙市芙蓉区教研员殷蓉老师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东南教科院,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专业从事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儿童阅读课程以及教师培训的一家5A级学术机构,欢迎来电咨询:0755-28773933。

一、研究原因

小数加减法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过两次,分别是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QQ图片20170823145124.jpg

四年级下册教材中《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单元之后的《小数加减法》。

QQ图片20170823145129.jpg

(一)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它是属于“数与代数”版块中数的运算的内容,在整个小学阶段,“数与代数”版块在各册教材里占的比重最大,其中数的运算又首当其冲。

(二)从教材中所占位置来看,它是继整数加减法和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之后也是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和性质之后的内容。安排在中年级学段,更为高段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纵观整个小学阶段,系统学习小数的知识,也将在这里终结。因此,它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战略性地位。

(三)小数加减法的教材编排是分两个年级,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以这种形式编排的内容还有分数的加减法。可见,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研究对于分数加减法是有非常高的借鉴价值的。

(四)教师们纷纷以小数加减法这个内容为载体,上研讨课、展示课等等,可见它是一个研究价值广泛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认知,了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怎样计算的。从教材的编排例题中可见,竖式计算并没有做非常规范的要求。进位加和退位减都没有明显的标记。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基于三年级的知识,让学生完整的经历计算的全过程,明确算理,准确计算。并能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预设线索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一)引入环节,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

图片4.png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提出小数加法或减法的问题。

(二)新授环节

⑴选取学生提出的问题,从解决一个小数加法问题入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汇报。

⑵以小数加法为学习基础,可以从一个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来学习小数减法;也可以与学习小数加法的方式类似,来学习减法。

⑶当小数加减法都学完之后,可以提问:在你们列出的竖式中,上下数的小数点都对齐了,你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在小结时要注意:“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的加、减法。”这句话一定要跟学生交代清楚。

(三)巩固练习

可以根据学生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其它问题,来解答;

也可以呈现出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进行对比练习;

还可以适当渗透简单的加、减混合和简便运算。


四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

教学过程预设线索

(一)引入环节

⑴可以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

图片2.png教师告诉学生小丽买了两本书,分别是多少元,要学生解答一共是多少元?

⑵可以摒弃教材中的情境,从回忆三年级学习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入手,学习今天的新知识。而这里的回忆旧知,并不一定要学生动笔计算,可以将三年级教材中一位小数加、减法的例题展现给学生观看,用这种方式温故。

(二)新授环节

⑴无论是采用上述哪种引入方式,新授环节总归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动笔计算出小数加、减法。有的教师将小数减法的学习放在小数加法之前,原因是小数减法的难度大于加法。当然,站在学生的角度,计算减法比加法是要困难些,然而作为教师要考虑清楚的是:在学习小数减法时,学生所依托的知识起点有哪些?除了简单的一位小数减一位小数以外,还有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照此分析,小数减法中,最难处就应该是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这一类,而不是所有的减法。究其图片3.png难的实质,就在于以前学过的整数减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一般都是被减数是几位数(小数),减数就是几位数(小数)。所以,学生在列竖式计算时,从来不用过多地考虑数位是否对齐的问题,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这样的计算时,就会感觉难。从学生在课堂上最佳学习时间的分布来看,应该是上课前15分钟,因此教师在预设时,可以将这类减法放在这个时间段里,集中精力突破难关。

⑵有的教师在新授环节的起始阶段,就让学生自己出小数减法的题目,然后再解答。在课堂上,学生多次口头汇报的题目是被减数比减数小的情况,或一位小数减一位小数的旧知重现,在教师的帮助下,再改成。

我的思考:在新授之初就让学生自己出题是否合适?从环节的设置来看,教师是具备生本意识的,然而从课堂的反馈看来,至少时机不恰当。

解决策略:在学生自己出题之前,教师至少要让学生明确两点:第一被减数要比减数大;第二到底需要学生出怎样的题目?(根据教师的预设,出一道两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或减一位小数的题目等)如若不然,学生就会偏离轨道且越走越远。既然前面分析中提到了本节课学习的最难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在新授之初,明确提出要求,师:“请大家自己出一道小数减法题,要求是被减数是一位小数,减数为两位小数,注意被减数要大于减数。”然后学生再思考,动笔。

实际上,我个人更赞同将学生自己出题的环节安排稍微滞后一点,当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完形如8.3-6.45=的减法后,再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来出题,作为练习。

(三)巩固练习

由学生出题进行练习巩固;

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的对比练习发展到混合运算和简便运算等。


四、计算课要不要用情境?

关于计算课要不要用情境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新话题。总是有老师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状态下提出。个人看法:用情境教学与否并不能成为衡量一节课优与不优的标准。一节计算课该不该用情境,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情及教师的教学风格而定。即使是现在的教材中,计算内容都是融入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出现的,然而有的计算课也可以不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用完全“纯计算”的上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五、一节课教学容量的大小?

有的年轻老师在问:一节课只有40分钟,如果将教材中同一个标题下的几个例题进行整合,就会出现完不成任务,或者有蜻蜓点水之嫌。那到底要不要整合教材?一节课的容量到底多大才好呢?

我的看法: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够完成那么多的学习任务,不可能无限量地将内容扩充或放大。一般情况下,数学课是以一道道例题为呈现方式,在40分钟时间内,也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即使是从《教师用书》中去查看,也只能看到编者对单元知识的一个课时安排,毕竟不是每个使用教材的教师本人。所以,一节课容量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的学情。教师应该是对本班学生最了解的,在进行教学预设之前,应该考虑好本单元的知识对于我的学生来讲,可以在几个课时之内完成;新授课时与练习课和复习课时各占多少比重。反对一味地追求课堂容量大的做法,尤其是在上展示课和公开课时候。反对一节课上40几分钟甚至50分钟的做法。对于教学经验还不很丰富的年轻教师而言,更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钻研,扎扎实实把每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做好,打好基础,再逐步地进入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层面。

总之,在教学中,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应该学会把问题记录下来,有机会找同行一起分享、交流,集合大家的智慧,转化成自身的积累。

来源:本站 | 日期:2017-08-23


上一篇:《鸽巢问题》的另一种教学设计

下一篇:崔峦:解读部编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