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官方网站!
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您免费提供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儿童阅读课程识字写字教学等相关信息发布和最新资讯,敬请关注!
全国服务热线:400-063-7288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中心 > 学习体会

超越知识本位 走向智慧教育

日期:2017-05-20   阅读:1664
超越知识本位   走向智慧教育

-2017年小学数学“同上一节课”长沙站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三角形三边关系》观课有感

编者按

2017年5月11日,由广东省东南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小学数学全国名师“同上一节课”观摩交流活动圆满落幕,本文是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曾宪梅发来的学习体会,属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本网站客服。


数学是理解客观世界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一点早已为人们所共识。然而,在我国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过分地追求个体对知识的占有量和智力的卓越性。应当说,作为数学素质的基石,只追求客观知识的教学是片面的,而且,这样的教学过程只是一种机械训练过程,也必然是封闭的、复制型的,学生也就成了这个过程中的机器。由此可见,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了解或理解知识对社会发展或自我调适的功能,以使学生在问题解决时懂得该取用什么知识来解决问题。

在深圳、长沙两站全国名师“同上一节课”观摩活动中,有幸听到了截然不同的两节《三角形三边关系》,课后,一位老师提问:“深圳的骆奇老师是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长沙的钟东平老师是让学生理解并质疑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知识结论。专家老师们,您认为哪些知识适合探究,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哪些知识适合有意义的接受,重在让学生理解已经产生的知识结论?”这个问题提得特别好,很有见地,但我相信,这个问题太难回答了。很显然,“探究性学习”与“有意义地接受式学习”是并存的,我们应该采取“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来处理不同的教学方式。有些内容的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各有千秋,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获得不一样的教育成效。在这两节课中,虽然他们的教学处理方式迥然不同,但他们却有本质上的相同点——超越了知识本位,创建了智慧课堂。

一、一个亮点——实现了“超越知识,走向智慧”的创新教学方式

数学知识的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现实问题,还在于给人以一种思维方式,数学学习的经历给学生的发展是这样的:当数学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一些思维方式,而且数学知识只能解决数学问题,而科学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诸多问题,我们应该追求超越知识的教学。

骆奇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方式为——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全课以两个核心问题为主线: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2、关于三角形边的关系,又有什么新的发现?为了帮助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骆老师给学生提供了5根长度不一的小棒:12厘米、10厘米、7厘米、5厘米、4厘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任取其中的3根围一围,把结论填在2个表格中,第一个表格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第二个表格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填表时3个数据要求从大到小排列。在汇报交流中把能围成三角形的依次全找出来了,把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也找出来了,最后学生在观察发现中得出结论:较短的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为了突破“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骆老师给学生提供两组算式,每组3个,让学生继续观察再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这两个结论之间会不会有什么联系?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创新也源于数学问题,骆老师善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积累了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发展了学生观察、判断和逻辑分析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骆奇老师的教学处理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钟东平老师的《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有意义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数学精神。为了激励学生大胆质疑,钟老师课前给大家讲了“伽利略.斜塔实验”的故事,有许多前人伟大的发现都被后人推翻的故事,在学习中我们太需要这种挑战权威的胆识了,有些学生老师讲什么他就听什么,书上说什么他就记住什么,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之见”。“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钟老师首先就出示欧几里得《几何原本》中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然后问学生:“你懂吗?”为了验证学生到底懂不懂,钟老师在黑板上给学生出示了一个三角形,并用字母a、b、c表示它的三条边,鼓励学生用式子写出对它的理解。在汇报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只能写出一个式子:a+b>c;有的学生写出了两个式子:a+b>c、a+c>b;有的学生完整地写出了三个式子:a+b>c、a+c>b、b+c>a。学生的理解程度不一,在这个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做到了灵活点拨。最令人欣赏的是钟老师马上向学生提出:“你信吗?”学生头一回碰到这样的挑战,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出现3种不同意见也在情理之中:①.坚决相信;②.坚决不相信;③.半信半疑。为了便于研究,钟老师把全班分成左右两大组,即正方“相信”组和反方“不相信”组,学生自由坐到自己的组里去,先静静地想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再全班交流,最后得出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同时也出示了《几何原本》中科学严谨的证明。这样一种“颠覆”常规的创新教学方式,给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这节课钟老师的教学目标绝不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渗透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在以后的学习中大胆地问自己:“我懂吗?我信吗?” 质疑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一把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是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有效良方,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兴奋剂。实践证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是学生学会质疑的前提,我们要大胆尝试这样的教学方式。

这两节课不仅仅给学生传授了数学知识,更值得学习的是他们实现了“超越知识”的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关注了儿童学习的心理需要: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需要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百家争鸣”中才能“百花齐放”,我们都大胆地向这两位名师一样勇敢前行吧!

二、两点思考

1、在细节处理中成就经典。老子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在骆奇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堂教学中,骆老师给学生出示5根不同长度的小棒:12厘米、10厘米、7厘米、5厘米、4厘米,学生填表时特别要求3个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在发现规律的时候先总结:较短的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我在想,这个规律真的是学生最初的想法吗?如果不这样规定学生难道就不能发现规律吗?学生肯定会发现两根较短的小棒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反之,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时能够围成三角形。只不过还不够严谨,没有关系,老师可以顺势追问:“在12厘米、7厘米、4厘米这三根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中,也有两根小棒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的:4+12>7、7+12>4,为什么却围不成,说明我们的发现不够准确,换句话说不够严密。我们再来看看能够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10厘米、7厘米、4厘米’,对比着思考这两组数据,看看两边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有什么不同?还可以选择更多的数据进行观察研究,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一定能发现:围不成的数据里,有两组大于、一组小于的情况;而围成的数据里,三组都是大于,所以,应该是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样的细节处理一定优于骆老师后来直接给出关于2个三角形三边关系的2组大于的式子(每组3个),让学生观察,再得出本节课的难点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本节课骆老师对于“任意”这个难点的突破有些牵强与生硬。教学中难点的突破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注重细节的处理,使知识的得来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2、基于小学生的学情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数学的主要方法是逻辑推理。在小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结合已经学过的数学实例和生活中的实例,探索问题,提出猜想,再利用特例验证猜想,帮助学生归纳数学规律,发现结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对生活数学的感性认识进入到以具体形象的思维形式中,他们的推理需要有一些感性材料为依托,我们主要培养他们的“合理推理”能力。在钟东平老师《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课堂教学中,她直接给学生出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这个知识,首先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你懂吗?”,第二个问题“你信吗?”是本节课最核心的问题,学生分好了“相信”组和“不相信”组后,接下来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为他们的观点寻找有力的证据,钟老师没有给学生提供研究材料,学生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画图,课堂中学生只画出了证明这句话是“对”的一个三角形实例。没有操作材料或实物他们凭空真的很难想出更多的例子,更不用说举出一个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反例了。在整节课中只有几位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好的“优秀生”稍有作为,大部分孩子不知何去何从,毕竟他们还是四年级的孩子,像这种证明类的推理很少遇见,平日里最多见的就是先观察大量实例,再进行归纳推理,比如《运算定律》的得出,它们都是在举出大量的实例和计算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且找不出反例,但不进行数学上严谨的“演绎推理”证明。所以,个人觉得,本节课中钟老师还是要给学生准备一些小棒或者图形,给学生搭建研究的平台和梯子,在操作中积累一些学习经验,再进行合情推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情,抓住时机,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差异,设计恰当的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推理能力的训练,充分展现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观课评课时,有人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人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永远在自己的教育价值标准内看待问题,以上仅代表一家之言,有失科学性敬请谅之。在学术研究中,让我们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脚踏实地”的作为,“仰望星空”的情怀,一定会迎来教育硕果累累的金秋。


来源:本站 | 日期:2017-05-20


上一篇:2017年小学数学“同上一节课”长沙站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下一篇:“尊重”“装傻”“尝试”—破晓教学的真谛